苹果快要走下坡路了

最近连续看到一些人在谈论苹果的天花板,深以为然。EA老总特里普·霍金斯(Trip Hawkins)说苹果现在是全盛帝国,但很快会衰落,我深以为然。
首先,从产品上看,苹果(可能)推出低价iphone,意味着老乔希望在手机领域复制平板电脑领域“最好的产品,最低的价格”的无敌地位。这当然是一种完美状态,然而没人能在市场上维持这种低价最优的辉煌,硬件供货商和竞争对手不会放弃合纵连横,除了和谷歌、三星的专利战以外,能否维持对供货商(富士康、和硕、台积电、三星)的约束,进而控制核心零配件(如屏幕、处理器等)的产量,也要打上大大的疑问。苹果不可能永远保持奇迹,这是市场规律使然。
其次,用户数量上,Android已将iOS远远甩在了后面。苹果的封闭生态链固然优秀,完美的用户体验,诱人的开发者现金奖励,但却不代表市场的态度。市场选择了免费、开放的Android,现在虽不容易挣钱,但只要用户在手,挣钱只是迟早的事情,二虎相争,撑不下去的很有可能是依赖高端用户的苹果。苹果的生态链基于高端用户,手机,电脑,笔记本,平板甚至appleTV,降价后虽然iphone销量提高,却降低了客户质量,也无力带动全产业链。苹果的策略一向是高价+创新,只有一种情况才会使苹果降价——他们江郎才尽了。否则为何要降价、而不推出个新产品呢?这是苹果作为一家企业的内生动力的不足所限。低价策略带来的低端用户群并不能将消费能力迅速扩张的其他产品上(例如笔记本),反而将损伤品牌认同,苹果短期拿到手的却只是现金——这对乔布斯来说意义不大,700多亿美金在手时,战略总是要高于现金的。
其三,智能机市场潜力依旧巨大,iphone虽是3G时代毫无疑问的王者,但这只是百米赛跑的前十米而已。根据IDC的预测,2011年智能手机出货量将超4.5亿,而功能手机出货量将超过50亿部,智能机前途广阔。在乔布斯的启蒙下,所有厂商都意识到“生态链”的重要性,前有志得意满的Android,后有风生水起的WP7,队伍末尾还有虎视眈眈的黑莓和惠普WebOS,前途艰险,并不乐观。
所以我判断苹果在这个高位撑不了多久,产品的低价化代表策略的改变,而策略的改变暗示着苹果已经预见到今天的数码竞技场已经在慢慢变化了。

Tagged : / /

Tumblr解封了,点点表示压力不大

就像所有最优秀的网站一样,GFWed乃是他们无法改变的命运。今天Tumblr解封不知为何故,这样一个多元用户的轻博客网站不可能不涉及土共敏感内容。
但是作为tumblr中国复制品的点点、宽途,却不一定压力很大,原因在于——本土化。
“本土化”在中国有两重含义:用户的本土化和政策的本土化。前者意味着推出tumblr中文版、在中文世界做推广,而后者意味着必须和政府合作,包括对内容进行审查、并无条件的服从于政府宣传部门、自觉配合删除敏感的用户和帖子。
社会化网站不可能避免政治类话题的讨论。PC World在09年4月将Tumblr称为“奥巴马的五个最佳技术平台”,自各种言论平台诞生始,人们就不会放弃任何一个意见表达的平台。博客、微博客都是这样的例子,无数社会活动家通过这样的平台发声。这当然冒犯了中国大陆的执政党,所以博客、微博、论坛等在中国是最高危的言论广场,网站用户经常遭到网站管理者的封杀,而网站所有者也每天都在头痛如何对待一个更年期女人一般神经质的政策制定者。
换句话说,tumblr不大可能会与中国政府配合,而诞生于2007年的tumblr,其中文本土化目前也没有时间表。tumblr还不算是一个大网站,市场主要位于西方诸国和日本等地,中国市场虽然大,但对于David Karp(tumblr创始人)来说,恐怕有点太遥远了。
因此点点和宽图基本不必担心tumblr。许朝军(点点网创始人)在今年二月份回答36氪(Techchrunch的中国版)的关于本土竞争对手的问题时,答道:“非常高兴能够和宽途一起来探索中国的Tumblr之路。市场太大了,大家目前都还不大。”这正是点点、宽图共同面对的现状:一个没有侵略性的国外鼻祖,一个挑剔的政府,一个蓬勃的市场,和几个都很小的竞争对手。
国内轻博客的未来一片阳光。

Tagged : /

实体书vs电子书:与其拼死一战,不如握手言和

实体书的销量已经可怜到几乎无法养活一个仅靠文字为生的作家,韩寒给大家算了一笔账,一个作家一年出一本书的话,也就相当于月薪800,这点钱还要纳税。
说国外实体书多贵、国内实体书多便宜,那都是痴人说梦。不同市场之间的价格没有可比性,从出版社、书商们的可怜码洋中就能看出,如今如果仅凭图书销售,那么这个行业几乎可以肯定将继续萎缩下去,直到被电子书彻底取代。现在我们面临以下几个问题:作家的收入问题,出版社书商的收入问题,读者的支付问题,还有盗版商与前面三者之间的版权问题。
作家面临一个尴尬的问题,他的收入来源于创作,而对他收入造成直接侵害的,也正是他的创作——只不过是没有授权过的版本,盗版实体书或盗版电子书(后者危害更大一些)。作家总不能因为盗版问题而放弃写作,而传统的销售途径在市场萎靡的状态下,又没办法向作家提供一个合理的报酬,那么作家有动力更有理由的去寻找其他的销售途径。26岁的女孩Amanda Hocking是亚马逊(Amazon)的独立作家,她不需要出版社,因为她的九本书可以直接在kindle商店出售,有四本书定价0.99美元,另外五本定价2.99美元,她获得其中的70%。就是这样9本廉价的电子书,让Amanda Hocking年收入超过百万美元。由此可见,作家并不一定是天生穷命,除了才华,还需要流畅的销售途径、成熟的支付手段以及良好的客户消费习惯作为软件支撑。
出版社和书商,基本上现在好书都让书商出了,他们向出版社买书号,然后在这个壁垒森严的领域艰难求生。和他们平行的,还有各类实体书店。北京万圣书园之类的国内顶级书店,还可以凭借零售获得利润,而像杭州枫林晚书店这样的民营小书店,就需要搞差异化经营了。枫林晚老板朱升华,和杭州阿里巴巴合作,搞了一个阿里巴巴“文化管家”,为阿里巴巴图书馆挑选图书,培育企业文化,邀请名家做演讲。这是一条非常棒的销售途径,做书店需要这样的差异化服务,然后枫林晚已经脱离了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销售领域,或者说,枫林晚已经不是一家书店。
如果你不清楚读者的支付问题,那么需要好好研究一下电子商务的历史。无论是中国还是国外,电子商务的崛起都有一大半基业建立在安全、有效、快速、边界的电子支付上。外有贝宝(paypal),内有支付宝(alipay),他们其实才是电子商务最核心的部分。你说从淘宝上买一本实体书,是不是很麻烦?是的,20块的书价,加上运费,即使有折扣,也没便宜多少,而此时自建了物流系统的当当、卓越与那些小型网上书店相比,有着决定性的优势。今天我们探讨电子支付,很大程度上应该定义为“小额支付”——你如何方便的花掉0.99美元?如果方便,很多人愿意点一下屏幕购买,这就是苹果的App Store成功的因素之一。电子书行业,也必须解决这个小额支付问题,国内的正版电子书平台,无论是汉王、盛大还是其他文学网站,现在看来都对这个问题一筹莫展,起码是不够重视。
最后版权问题,应该是以上所有的基础,版权问题不解决,以上说过的全是废话。你有再好的支付手段、再畅通的出版途径,遇到一个人说“你要这本书不?免费!”都是白扯!免费曾经被当做一种商业模式,今天看来,图书业的“免费”更像是一场同归于尽的厮杀,百度等巨人没有伤筋动骨,行业内的人则要倾家荡产了。这个时候,与其让百度依仗免费的电子书获得巨量流量,倒不如我们自己扛起“电子出版物”的大旗,与商人们联合制作一个有效的电子书销售平台,不要再让电子书成为实体书的敌人。亚马逊是一家我非常喜欢的公司,稳扎稳打,终见成效,希望国内的出版界也能向这家公司学习,在传统行业做出不传统的事情。
下面是一张电子书发展历程的Infographic,第一本电子书《独立宣言》诞生于1971年(和第一封E-mail同年),直到2000年以后,电子书才在PDA、手机等移动设备兴起后开始爆发。希望行业内人士能看到硬件对于电子书的巨大支撑——我们从来不缺乏好的内容,这么多年以来我们缺乏的只是一部完美的阅读器!

Tagged :

谁最愚蠢?

在新浪微博上看到大家传南方都市报3月17日的头版图片,如下:
愚蠢
可是我找到的南方都市报电子版是这样的:
没必要
不知是网友PS还是后来改掉了,求验证。
不过这并不是最重要的,将抢购食盐的行为斥为“愚蠢”,倒还真是符合南方系媒体的一贯高姿态。这种姿态将民众的“愚蠢”默认为“抢盐”这一行为的根本原因。著名评论人石述思也在微博中说:“盐荒除了说明政府部门公信力下降,根子却在科学精神的沦丧和理性的溃散。大清国没了100年,这个社会的癌症还是无知,义和团的传人依旧遍地。”
无论是南方都市报的编辑,还是石述思,抑或是网上对“抢盐”一篇骂声的高端网民们,都将这一行为的根本原因理解为民众科学知识和理性思维的缺失。在我看来,这种浅薄的理解恰恰表明,自诩高端的知识分子与媒体人并不理解社会失序背后的真实含义。
抢盐首先源于对未来的糟糕预期,大陆政府是难以依靠的,既因为“地大物博”也因为政府认为“多难”能“兴邦”;其次则是公民身份的缺失,不成为公民、不是社会主人,自然无法自决命运,个体就像汪洋中的一条小船。此时百姓们除了屯点盐,还能如何自保呢?南都所谓“愚蠢抢盐”之说,才最愚蠢。
不过网络上还有另一种高明一些的看法,认为简单而漏洞百出的谣言就能让社会乱成一团,说明表面维稳是非常脆弱的,并且无法达到维持稳定和谐的目标。这个角度就比南都指斥百姓“愚蠢”的那副嘴脸聪明多了,对集体行动的理解也深刻一些。赵鼎新认为,集体行动、社会运动、革命,在本质上来说是一码事,三者的区别在于目的性、组织性、制度性三个维度之间的区别。集体行动作为目的性、组织性、制度性都最弱的一个,实质上可能孕育了后两者(社会运动、革命)的种子,而社会运动和革命,也往往是从集体行动开始。

Tagged : /

闲说下一阶段宏观经济政策

(以下是微博上的一点发言)
闲着无聊,判断一下新一年的宏观经济政策。12月3日的政治局会议上,领导人们将下一阶段的宏观经济政策归纳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暗示着决策者面临一个两难选择:一边是保持经济增长维持在高位,一边是货币超发导致的通胀。
但是我反对媒体的进入“加息周期”的说法。人民币超发途径有两条,一条是央行的主动超发(这个是容易控制的),另一条是被动超发(央行通过外汇交易中心来控制汇率在固定水准上)。若提高利率,则激发了资金套利的热情,我判断对国内经济的正面影响远小于外币涌入的负面影响。
所以与其说是“加息周期”,不如说是“紧缩周期”。央行不会再继续调高利率,但是会继续上调准备金率——这个宏观经济学中的巨斧,以收缩银根。但是“稳定汇率”这个政治任务之下,仅仅是提高准备金率显然无法扛起收紧流动性的重任,釜底抽薪之计,还是放开人民币汇率,停止“被动超发”。
苏老师常说,贵国病入膏肓,只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纠正根本的方法,是放开汇率管制,允许外汇自由交易。而以现在的经济状况,提高准备紧率、维持目前的利率水平,可能是比较好的方法之一。当然准备金也不是万能的,商业银行依然可以通过动用超额准备金等方法来对冲流动性的紧缩,不过那就是另一个话题了。

Tagged : / /

一个新闻小细节——为什么央行加息从27个基点变成25个基点

熟悉财经新闻的童鞋们肯定对27这个数字很敏感,因为中国央行加息从来都以27个基点(即万分之二十七)为单位,这一点和美联储的加息习惯不同,国际惯例都是25个基点。而昨晚的加息破天荒头一回使用了25个基点!但是这个细节貌似在和讯、金融界等各大财经门户上面并没有体现出来,或者说是网编们忽略了这个细节。
为什么以前中国使用27个基点作为利息变动单位?纯粹为计算方便。我们平时存进银行里面的钱,事实上是以360天为计息天数,而并非365天。采用27作为技术,只是为了利率能够被9整除。有朋友在银行工作的话,也可以去问问他们,回答肯定是计算方便。
所以这次央行加息25个基点,可以推测中国银行内部应该已经开始按国际惯例使用365天作为利率计算周期。

Tagged : /

为什么“政府解密”不靠谱?

Google Reader上的订阅大户“政府丑闻”博客最近要开始搞一个中文版的维基泄密——政府泄密。
我是强烈支持这种网络公民运动的,依靠网络获取政府丑闻,然后公之于众。
然而可悲的是,这个项目注定无疾而终或者有疾而终。原因如下:
1,他们的根本模式与“维基泄密(wikileaks.com)”完全不同,后者仅依靠5个核心成员处理编辑由遍布世界的网友提供的资料,前者目前还没有看到有任何途径获取如此大量的资料。且资料提供者势必集中在中国大陆,因而不够分散,资料的价值也会因此大为降低。
2,中国大陆无敌的“泄露国家机密”罪无时无刻不在头顶高悬,想“依法惩处”他们太容易,不比美国和瑞典的法制。生存下去的可能性不大,而这几年人们见多识广,对各类中国政府丑闻已经没有了那么强的激情,关注度不会像维基解密那么高。
3,最重要的一点,他们爆料的东西无非是反复证明这个国家是一坨屎——而所有人都知道这是起码的常识。我不需要再去尝一尝这坨屎到底是什么味道。
“政府丑闻”的招聘文章中,急功近利的意味太明显,甚至有一条“若你的Twitter关注人数达2W,无条件接受您的申请。若您的博客RSS订阅数达1W,无条件接受您的申请。”我认为这是极其不专业的行为。“维基解密”也是经过多年秘密积累,才厚积薄发的。急于扩大影响力的结果,就是一方面解密资料泥沙俱下、水准参差不起,另一方面就是树大招风,过早的给自己树立了英雄的牌号引发敌人攻击,无法实现最终目的。
总之我支持他们的行为,但不看好这个项目的未来。

Tagged : /

关于读什么书的问题

这两天在推特上喷人,沾染一点匪气,看到人人好友的状态,提到韩寒和袁腾飞,就杠了几句,希望那个朋友不要见怪。
话说回来,韩寒和袁腾飞肯定是没法带给你真知的。韩寒说些正常话,袁腾飞说些野史,在我看来都不构成网民对他们的浪潮般的喜爱——与其说是人们将对真理的喜爱转嫁给这两位,不如说人们把反戈一击的勇气寄托在这两位身上。购买阅读韩寒和袁腾飞,无异于花钱消费一种政治正确的优越感。
阅读这二位,你不需要考虑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韩寒说的当然是真的(不是讽刺),而袁腾飞说的则更像是一种历史的反革命,读之快感淋漓,而由于知识上的落差,更不可能去一一考证。相反,阅读大部头则需要大量思考。这就是读野史和读思想的区别,前者貌似沉重实则轻松,后者能累死你。
了解中国近代史,毛选当然要看——看看他和他们说过什么。如果认为毛选的阅读价值低于韩寒,那我只能说你不是在读书你是在找快感。

Tagged : / /

另一面的张悟本

当初骂伪科学、骂假中医的时候,我也是一起贡献口水的那位,今天早上QQ弹窗突然蹦出来,说张悟本的悟本堂被拆了。
可能我真是骨子里有狼血的人,论战时一定要树立一个敌人,而丧失了攻击目标后,马上空虚起来。觉得张悟本很可怜,他没害人,只不过装了装逼,结果全国上下人人喊打,媒体把张悟本往死里抽(搜狐腾讯新浪网易凤凰,几大门户网站都出评论文章开骂),有点科学知识底子的人都出来说他是骗子(方舟子在这次事件中道德优越感特别强烈)。
同事在做一个专题,关于美国养生大师的故事,那个美国养生大师几乎和张悟本一样:推崇食疗,吃奇怪的东西或者用奇怪的吃法,有一大批拥趸,甚至有好莱坞明星帮她展台。可能她只是个普通的美国老女人,或者她真的能通过饮食来调理身体……这都无关紧要。紧要的是,张悟本在中国,她在美国。
太平洋这边的这个国家没有宪法第一修正案,没有程序正义,甚至不保护私有财产。在书店里,可以凭购书小条退掉张悟本的养生书,然后大家回到电视前面,一起痛快淋漓的想,我们又揭穿了一个骗子。
我脑筋跳跃了一点,这一幕让我想起《动物农场》里面的雪球,想起托洛茨基,想起林彪。他们曾经是战友,然后某一天我们突然发现,原来那些人是叛徒、是特务、是与我们不共戴天的仇人,他们曾经做过的任何事情,无非就是想破坏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一切都是阴谋,回忆不可信,历史应该被重新修订……
可是张悟本终究没害人,多吃绿豆多吃茄子对人可能没什么好处,但是起码也没害处。而关于他对自己食疗法夸大其词的宣传,也无非就是个江湖术士的街头叫卖——你不会真的相信用身上搓下来的泥丸做成的“大力丸”能起死回生吧?
我很想知道张悟本现在的心情。我完全想象不出,当他面对风向突变的舆论,应该摆出一副怎样的表情。

Tagged : / /

像正常人一样去思考

陈丹青

1976年,陈丹青被西藏“美术摄影办公室”借去画画,他于9月1日到达拉萨,很快开 始街头速写。9月9日午后,陈丹青等人正在收拾画具,被告知“下午不出去了,四点钟电台有重要广播”。
1976年让某段历史终结、让另一段 历史开始的旋钮,在此之前,是一个中国,在此之后,是另一个中国。但无论哪个,都不是“新中国”。1976年初,周恩来逝世,三个月后发生了纪念周恩来、 拥护邓小平的“四五事件”;7月6日,朱德逝世;7月28日,发生了唐山大地震;及至9月9日,毛泽东去世。
陈丹青这样描述9月9日那个拉 萨的午后:“拉萨阳光猛烈,我记得屋里的静,三个人刻意扯些别的话题,闪避目光,不敢对视,抑制嘴角的痉挛,只怕猝不及防,笑出来……”
他 和同伴忍着有罪的笑意,度过了危险的9月9日。

2004年 10月,陈丹青向清华美院提出辞呈,因为文化课(政治、英语)的限制,让他连续几年招不到学生。艺术院校20多年来已经长结实了的疤痕,让陈丹青这只“依 赖‘观看’的动物”非常不适。
再后来,他继续做独立艺术家,写文章,出书,不停说话。从2000年的《纽约琐记》到2004年的《退步 集》,再到2009年的《荒废集》,他自称说话是有快感的,虽然无用,但说话也是最后的权利。
好像是一个巨大进步,从1976年不敢笑出 来,到如今的公开发言连续出书。可是从1976年到如今2010年,这一头一尾的两年,我却看不到什么区别。陈丹青也许明白,自“退步”而“荒废”,始终 是失望而非谦虚的表达。

关于鲁迅,陈丹青曾讨论过很多。
他对五四时期的民国文人最大的评价 是“有教养”。无论是鲁迅同兄弟失和,还是与胡适的争论,都维持在一个体面、有教养的知识分子身份之上。胡适在美国得知大陆政府对鲁迅的捧、对他自己的 骂,说鲁迅是个自由主义者,是“我们这一边”的人。
复原那一段历史,绝不可能仅靠鲁迅。公共传播系统有意无意的忽略了当年的诸多文人,好像 那些年来除了鲁迅、胡适、五四运动、国民党特务,就再也没有其他人和背景。整个中国成为巨大的舞台布景,而死了的周作人变成一具被木偶线操控着跳舞的死 尸,绷着僵硬死气沉沉的脸,越来越面目可憎。
梁文道评价韩寒将成为当代鲁迅,实在是莫名其妙。除了会骂,鲁迅还会很多别的事,韩寒成不了鲁 迅。

陈丹青在07或者08年来过浙大。那时候我对他没有好感,一副傲慢的国学先生样子,眼睛有神但是让人 不舒服。那天,紫金港的晓风书屋摆满了《退步集》《退步集续编》,为了应景。我突然想起那个笑话——畅销书作者看到书店全是他的书,高兴的问店员其他书 呢,店员答曰都卖完了。
大约200个学生坐在西一107、那个专门给重修班开课的教室里面,陈丹青上台来。到现在,他讲过的东西我一点都回 忆不起来,但是有个细节很清楚。我给他传纸条,问他是否考虑过如果他的书和余秋雨的书一样烂大街怎么办。
那个问题是用来羞辱他的,结果他把 问题读了一遍,笑了一声,放在一旁。至今,我感到被羞辱的那个人其实是我自己。
于是很长一段时间内,我讨厌这个光头、戴眼镜、神色傲慢、参 与奥运会开幕式设计的艺术家。

世界总有各种奇妙的巧合。例如我在万圣书园偶遇并结交《西 方公民不服从的传统》的译者张晓辉,在万圣对面的豆瓣书店买了不少便宜的好书继续修正自己的知识框架,在网易发现精英们认为立场的重要性超过了真像,在弃 文从商的王曦老师的读书会上重新认识中国文明……
来北京实在是一种幸运,同时这种幸运充满了煎熬。不知道上海人陈丹青在北京生活的如何,是 否抱怨这边的干燥和杂乱。反正我自己不停的骂着、爱着这块地方。
不过也许都不会有什么区别,无论上海还是北京,或者拉萨还是江西。我努力让 自己免于变成一颗螺丝钉,或者即使是螺丝钉、也是一颗非标准化生产的螺丝钉。其实这并不算什么远大志向,这一点和陈丹青一样,只是想成为一个特殊年代的正 常人。

Tagged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