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二手车方法论

来加拿大已经9个月,我却一直没有车,直到最近搬家到 Richmond 之后才逐渐感觉连买柴米油盐都非常不便,于是被迫下决心一定要买车了。最终在4月10日从一个私人卖家手里买了一部10万公里里程的 Kia Sportage 2015 LX。

和大多数人一样,我完全不懂车,更糟糕的是,我手持十几年历史老驾照却一直没碰过车,对开车毫无兴趣也完全没有概念。

和大多数人不同的是,我敢于「无中生有」,对于「用最快的速度掌握陌生的领域中的必要知识」这件事很熟悉,不怕犯错,喜欢用最低的代价从「小白」变「专家」。今天分享一下我是如何以一个纯汽车白痴的零知识储备,买到一辆物美价廉的优质二手车的。如有疏漏,请高手指正。

小白买车的思想纲领

不因自己「不懂车」而胆怯,信赖知识、理性和经验,坚信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能够掌握买车所需要的一切知识。同时,也明白自己快速习得的知识必然存在瑕疵,只能依靠时间和经验来修补和提高。

接下来我只说自己的结论,不聊思考过程。具体的信息收集、知识储备、个人理解的过程,以后我会单独写一篇「关于学习知识的知识」的文章。同时,由于我在中国基本没有开过车(只开过教练车和出国前租来练手一周的车),从来没思考过中国国情下的选车思路,我所有结论都基于加拿大温哥华新移民的角度。

步骤拆解

虽然不懂车,但是大致一琢磨,依靠常识也能想出把大象装进冰箱分几步:

第一步:选大致车型;

第二步:淘车;

第三步:交易以及买保险。

选车型

对于实用型买家而言(也就是我这种,购车的核心动力就是满足家庭需求),除掉特殊的个人偏好外,车型的选择其实只有一个决定性要素:孩子的数量。

0 个孩子,随便买,哪怕家庭成员多达 4 个大人,也可以买一部 sedan car(普通四门小轿车);

1-2 个孩子,选择 5 座 SUV,如 Toyota Rav4/Honda CR-V/Nissan Rogue/Kia Sportage等。这个分类是家用SUV的红海市场,车型很多、竞争激烈,二手车供给丰富,绝大部分人会在这里进行选择;

2-3 个孩子,选择 7-8 座 SUV 或 Van,如 Toyota Highlander/Toyota Sienna/Honda Odyssey/Kia Sorento/Dodge Journey等.

温哥华各大超市的停车场上,基本2/3都是 SUV,剩下1/3是轿车+皮卡,足见 SUV 在这里的统治力。能装人、能拉货、偶尔能上山下海的带家人玩一玩,实用性远非其他车型可比,是家庭标配。更务实点的家庭,可能会配置一辆 SUV + 一辆皮卡。

我带 1 个孩子,因此很容易锁定在 5 座 SUV 档。

淘车

这一步是最难的、最复杂的、也是新人最畏惧的。大致可以分为几个步骤:1,确定预算(以我为例,$15000 以内);2,按照车型和预算筛选车辆;3,向卖家了解车况、索要相关资料。

在早期,我以 facebook Marketplace 和 autotrader.ca 为主战场,但很快抛弃了autotrader,因为 facebook 上无论是车商还是私人卖家,你都可以第一时间联络上,但 autotrader 就只能发邮件等回复。我发过四五封邮件,一个回复都没有,也许是运气不好吧。好在真心想卖车的人,一般会在这两个平台都挂出来,所以抛弃一个影响不大。

facebook Marketplace 里面,二手车是一个非常大的门类,也有很多 filters 可以设定。在这里,我们可以按照车龄、里程、预算、品牌、自动或手动档等等筛选。我在选车的时候,设定的filter是:

body=SUV,price<=$15000,mileage<=150000km,year>2010。

转译一下,就是价格 15000 加币以内、里程 150000 公里以内、车辆产自 2010 年以后的 SUV。如果你刚到北美要买个买菜车,可以考虑直接套用我这个公式,大致能粗筛出不少合适的家庭用车。

前两步「确定预算」和「筛选车辆」完成,就到了最难的第三步,「了解车况」。

我的「了解车况三板斧」就是三个问题:1,车是否 clean title?2,有无近期 carfax;3,是否接受 pre-purchase inspection。

第一个问题,就是了解车辆是否遭遇过重大事故。在加拿大和美国,clean title 意味着车辆没有遭遇过直接将车残值归零的重大事故,具体有没有小事故则要看情况而定,大部分车多少有点剐蹭。另一种 title 叫做 rebuild,就是说虽然出了大事故但维修后经过保险公司认证可以安全上路的车辆。rebuild 车辆的价值会大幅度降低,并且很难说以后维护成本会不会过高,有可能 rebuild 了整个变速箱,也有可能只安装了一扇新门。我建议直接跳过 rebuild title 的车辆。

第二个问题,就是要看车的详细保养历史和事故信息。Carfax 类似一份车辆简历,经历过的保养和事故大致都会写在上面。通过 Carfax 可以了解到一辆车的历史。当然 Carfax 并不是所有信息都包含,例如找私人机械师保养、发生了小刮蹭但没向保险公司报告等等,就不会记录在案。有些卖家提供的 Carfax 比较老,那么务必找他要一份新的 Carfax,才能保证你看到的是最新信息,降低风险。如果卖家不提供 Carfax,不必再较真车况,扭头走人即可。

还有一些细节,很难一次说清楚,可能需要你在挑车的时候慢慢体会。例如如果看到一辆车年份较新、里程很长(例如平均每年开3-4万公里)、车主是印度人,那么有很高概率这是一辆Uber用车,可以绕道了。而看保养记录的时候,不仅要看保养频率,更要看保养的项目、在里程达到多少公里更换了如火花塞等耗材,这样可以估算一下自己未来要为车辆保养支出多少费用。

第三个问题,就是当你觉得一切都不错,可以考虑试驾甚至购车之前,问一下是否接受独立的售前验车。不接受验车的直接拉黑。这一步是最最重要的一步,绝对不能省略。我自己开车都不利索,别说验车,所以 inspection 这一步务必委托专门做验车的公司来做。我找了一家互联网公司,总价 $120,相比 ICBC 的验车价格大致便宜了 50%,服务很不错,验车报告的细致让人震惊。名字不说了,这种服务提供商很多,Google 一下就好。

交易及保险

加拿大的车辆 ownership transfer 是在保险公司 broker 处完成的,前后也就半小时,非常快。所以「交易」的重点并不是交易本身,而是车况和保险费用。

挑车、试驾后没问题,价格也谈好,就应该做 inspection 了。如上文所说,请专业公司来 inspect 可以让你更为放心,不需要找张哥王姐什么的帮你干活。经过试驾和验车,车况就基本没什么问题了。

inspection 之后就可以叫上卖家一起去保险公司做所有权转移登记。此时你需要为车辆购买保险。在 BC 省,车险是被 ICBC 这一机构行政垄断的,大多数人基本上就是个 $200/月左右的 basic plan,如果想更放心一点,再加一个 optional 的 Hit&Run,就是当你无法找到肇事车主时,保险公司会承担你的损失。购买保险时,车辆用途可登记为 pleasure,也就是买菜、接送孩子,这样费用会低一点。当然,大家还是要实事求是。

每个 broker 都有一堆车牌号储备,你只能在你自己的 broker 这里现场挑选车牌号,挑好后会直接给你两个铁牌,记得带上螺丝刀,现场安装好就可以直接上路开回家了。

后续杂谈

以上是我在加拿大买二手车的「最佳实践」,探索出这些方法其实花费了我很大的功夫,也需要我进行大量实践。例如我第一辆试驾的 Subaru Forester,距离我有 2 小时的公交通勤距离,为了试驾那辆车,来回路程就花费近 4 个小时。看上去简单甚至理所当然的事情,对我这样完全不懂车的人来说,要花巨大的成本来探索。

我在温哥华问过很多司机关于他们自己车辆的事情,几乎所有的司机都对自己的汽车非常满意。例如卖给我 Kia Sportage 的那个白人卖家,后来我问他买了什么车,他说买了一辆 Kia Sorento 这款 7 座车给即将到来的第二个孩子做准备。Kia 给他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所以选择继续忠诚于这个品牌。

由于北美家庭的换车频率比较高,时不时就买卖车辆,所以大家对于「换车」这件事普遍有轻松的心态。加上北美居民开车的历史已经有一百多年,汽车文化非常接地气,每个人都对于汽车多少有些耳濡目染的了解,没有生疏感更不会有「恐惧感」,不像中国车主基本上有问题把车扔给 4S 店,而是亲力亲为不少小事,如加玻璃水、换刹车油等等。

最近我疯狂补习各种汽车知识,学习如何自己保养汽车,平时在家如果没事,就下楼研究一下汽车各个按钮的功能、打开引擎盖看看如何更换各类油液、检查胎压、轮胎打气、安装行车记录仪等等。最近还买了一堆汽车小零件,例如 OBD2 (一个插到车上可以查看错误码的设备)、玻璃水泡腾片、胎压检测仪器、充气设备等等。有辆车在手,要忙的事情似乎一下多了起来。

到现在,提车已经半个月,我几乎每天都开车出门,即便对于驾驶和路况都熟悉了很多,依然战战兢兢如履薄冰。BC省的那本小册子 Learn to Drive Smart 说的非常好——司机要为自己、乘客和其他道路使用者的安全负责。知道自己开车技术不行,就更加在意安全。每次开车,我都会想起这句话,然后默默的问自己一句:假设今天开车会出事故,现在的我应该用什么样的状态来开车?

开车永远没有轻松心情。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就是我的心态。

Tagged : / /

应对大厂裁员的12个小妙招

有个百度的朋友最近面临裁员,知道我曾经和字节在离职问题上撕过而且满载而归,找我问问意见。干脆写一个tips合集,如果你也面临公司裁员,那么可以参考一下我的这篇短文。

声明一下,以下是守规矩的大公司“anti-laying off”攻略,如果你的公司不守规矩或者是小公司,则不一定适用。

一共12条tips。正文开始。

1,真正的离职赔偿是2N起步,而非以讹传讹的N+1。因为2N是劳动合同法规定的资方违约裁员的补偿标准。只要你不同意被裁,公司就只能单方面违约,因此必须最低给2N。

2,计算赔偿金的时候,年终奖要计入员工收入。中国的劳动法、劳动合同法没有“年终奖”这个概念,只有奖金。如果你是年薪制(大厂程序员基本都是这样),那么年终奖就是你的合法收入,分家的时候要计算在内,而非看公司脸色。当然,也有判例不支持年终奖的,要一事一议,但自己的诉求一定要提出来。另外中国有一个《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不是法律,只是个法规,但依然可以用来支持年终奖诉求。

3,在最终谈判阶段,对付大公司最有效的策略是“躺平”,公司和领导最担心你“污染”整个职场,而你每多呆一天都是拿工资的。派活?痛快接。到期问进度?Delay。简而言之,就是把“我躺平”三个字写在脸上但又永远不要明说。如果你有一个零产出、污染环境、还工资照发的员工,想想到底谁最着急?

4,不要做什么“整顿职场”的蠢事,少说、多听、不做事。谈判会持续多轮,因此前面几轮尽量少表达个人态度,不要显得自己很着急很气愤,多获取对方的情报。慢慢来,充分表达出“很喜欢公司、愿意为公司奋斗终生”的正能量,胸有成竹、或者起码让别人以为你胸有成竹。

5,通读《劳动合同法》(注意,不是劳动法),这本小册子将是最近5年内给你带来最高回报的一本书。例如,一晚上读完然后让你多拿两个月工资。

6,公司百分百会以绩效问题劝退你。告诉你一个劳动纠纷领域的细节,公司想要合法裁员,首先要培训、然后调岗、最后还要证明你绩效不行。而前两点都必须获得你的同意才能继续。换言之,只要你够硬,公司就不可能“合法”的裁掉你。至于第三点“证明绩效”,这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按照中国的判例比例,只要公司以“绩效不达标”的理由来裁员,95%的企业会在法庭上败诉。所以,公司和你谈绩效,你的反应是“不接受,不辩驳,绩效这种东西主观性很强,咱们求同存异”。必要的时候,把这个败诉比例告诉HR,让他们长长见识。

7,谈判的核心是“离职package”,也就是落实到具体多少钱上,不要被眼花缭乱的说法迷了眼。有时候公司会用“缓冲期”来替代一部分赔偿金,这个是可以接受的,毕竟缓冲期不用上班还有工资。

8,如果HR以背景调查、离职证明、你的行业声誉来来威胁你,你告诉他,你已经录音,他所说的内容已经涉嫌敲诈勒索和侵犯名誉权(是真的涉嫌,不是吓唬他),如果发现他做了相关行为,你会发起刑事自诉附带民事诉讼,后面就不是你和他谈判了,而是公安和检察院和他谈判了。都是为了赚钱,没必要把自己兜进去。

9,离职证明是用来表明劳动关系解除的法律文件,仅此而已,不能写什么离职原因、员工绩效,更不能写小作文。如果他们写了,恭喜你,又来钱了。

10,劳动仲裁都是搅混水的。真到了非仲裁不可的地步,认真准备仲裁材料,但别指望能给你解决问题。要认真准备民事诉讼,可以不请律师,自己DIY。

11,所有谈判对话都要录音,不要管什么取证合法性,先录了再说,未来用不用再说。开会谈判,你可以带两个手机,一个藏起来录音,另一个放桌子上当面关机。这些录音在未来可以用来复盘,不一定作为法庭证据。

12,不要陪领导和HR玩什么公司游戏,例如什么职业道德委员会、什么绩效申诉等等,“入此门者,当放弃一切希望”。不要指望有个青天大老爷帮你这个“弃子”匡扶正义。你从知道要被裁员那天起,就已经站在公司的对立面了。

差不多就这些,后面想到继续补充。

Tagged :

一种快速提高口语水平的方法

来加拿大 9 个月,最近终于感觉自己的英语口语达到合格标准,基本上任何场景和大家交流已经没什么障碍,我太太也表扬我口语很流利自然。但去年来加前,我在深圳面试外企时,英文还是磕磕巴巴很难开口,和大多数白领一样,能读能写但嘴巴是二级残废。今天分享一点短时间内提高英语口语的方法。

先说一下我这个方法的优缺点。

优点:不花钱(穷人靠变异),全生活场景,地道,效率高、进步速度快。
缺点:对心理状态和性格有一些要求(需要胆子大,相信这个方法一定能成功,敢迈出第一步),同时需要自己主动创造一些语言环境(或上网语音聊天,或主动搭讪,或参加英文会话活动)。

先说一下我这个方法的理论基础。

提高口语只有一个方法:在舒适放松的环境里,把自己暴露于对英语的需求中。

翻译成人话,就是在纯英语环境里,轻松主动的聊天唠嗑。

刚来温哥华一个月的时候,我决定考雅思申学校,用了 20 多天时间学习雅思,然后考到 7,其中口语 7。当时每周参加一到两次社交活动,每次两三个小时全程英语沟通(这种活动基本见不到中国人),平时在家上 discord 和老外语音聊天。在这样的高密度练习后,口语水平迅速达到大多数学校的招生要求。

随着考试结束,我已经不用维持这么高强度的英语会话,但由于口语能力提升,我反而更喜欢和人用英语沟通交流。除了日常参加活动外,在公交地铁或者一些很放松的场景中,也偶尔和陌生人搭讪,有的没的瞎聊一通。

但是,说的多了,就会反复遭遇曾经困扰我很久的问题:如何在口语中避免错误?

在温哥华,大家默认每个人的英语都是流利的,平时不太会遇到他人故意和你说慢速英语的情况(除非你主动要求)。相对应的,由于你的口语是跟着这些老外学的,你的口语速度也不会很慢,很难避免一些语法和发音错误。

我常犯的错误有时态错误(该用did的时候用了do)、代词错误(该用he的时候用了she)、单复数错误(该用things的时候用了thing)、发音错误(例如Communist的重音在前,而非在后)等等。每天“出口”的大量英文里,恐怕有1/2多少带点错误。

刚开始,我总是刻意修正自己的语法和发音错误,一句话出口后,如果意识到错误,就会重复一遍,像考试一样“修正”它,直到把句子说得没有瑕疵。

但很快,我发现这样的“纠正型口语”有个巨大的缺点,就是会让你显得像个弱智。没有正常人会在自己已经把意思表达清楚的情况下反反复复重复同一句话,这会严重降低你的“社交魅力”,导致大家不知道如何与你相处,你自己也会越来越没自信,不把句子说成 100% 无瑕疵的水平就不敢开口。

99%的情况下,虽然你有口语错误,但是并不影响别人理解你的意思:native speakers 以及英语高手们不在乎你的错误,和你水平差不多或比你差的人又往往意识不到你的错误,那么你纠正错误给谁看呢?无非是我们中国学生自己的考试强迫症罢了。

所以后来,我不再更正自己的语法错误,随便说,错就错了,除非对方会错意,否则尽量不纠正。毕竟没人喜欢和一个唠唠叨叨一句话重复个两三遍的人聊天。

“停止主动纠正口语错误”会带来两个好处:

首先,你的口语会变得非常“流利”。是的,这是一种“充满各种错误的流利”。这种流利的代价是“不完美”,但也是提高口语必须经历的过程。正如我前面所说,对于语法错误,你的听众们要么不在乎、要么听不出,你完全没必要去纠正自己,除非对方表现出理解障碍。想象一下,一个语法完美但磕磕巴巴、宛如机器的人,和一个语法瑕疵很多但说话流畅生动有趣的人,你跟谁聊天会更轻松呢?

其次,你会开始从“整句”的角度,向其他 English speakers 学习口语,而非咱们当年那样以词或词组为单位。举个例子,加拿大人通用的结束会话用语是“Have a good one”,但美国人经常会说“Enjoy the rest of your day”,加拿大式说腻了,我会切换到美国版本,但这两句话我从来没“背”过,而是把它当成一个整体,只记住应用场景,不去做语法分析,多说几遍,熟悉以后脱口而出,其效率是背单词和词组的几倍,还更加自然流畅(因为你可以模仿音调和顿挫,这是背单词永远无法达到的)。

其实,既然能意识到错误,你早晚会慢慢改正,不必急于一时。随着和人沟通的增多,你的大脑会把正确的语法和发音内化,你不需要刻意的去学习和记忆,就能把以前的错误都自然而然的改掉。婴儿就是这么学习语言的。

简单地说,能永久性的改正各种口语错误的唯一方法,就是“忽略口语错误”,甩开腮帮子随便说。

用这样的方法,我在几个月时间里把自己的口语从中式哑巴+机器人风格,提高到任意场景能自然流畅聊天的水平,加上我平时聊天爱开玩笑,口语就变得更加顺滑。如果现在再去考雅思,口语7.5大概率没问题,不知有无机会冲8。

这是我个人学习口语的一点经验。除了语言,大多数技能的习得其实也都来源于“不断的犯错”而非“避免错误”。错误犯多了,就成了高手。所谓失败是成功之母,其实可以稍微纠正一下,“犯错”才是成功之母。有了学习英语口语的经验,未来学习其他知识、技能和语言,我也会沿袭这样的方法,估计学习速度也会很快。

Tagged : / / /

几件趣事

1. 前几天在 instacart 上下单了100多刀的沃尔玛食品,结果送货人搞错了,我收到包裹打开一看,是通心粉、牛肉馅、面包、酸奶、彩椒什么的,实际价值估计和我的订单差不多。找客服反应,客服先道歉,然后说出于安全原因这些食品你留着吧,你原本的订单会被加急送过来。于是我家莫名多了一大包西餐材料。于是这两天,我又买了意面酱、蒜粉用这些佐料,搭配免费赠送的食材,做了几餐奶油培根意粉、肉酱意粉等,顺利转型西厨。

2. 昨天推婴儿车出门,从天车站出去,遭遇闸机故障、刷卡后不开门,一时不知所措。情急之下,先把儿子从车中抱出交给已出站的太太,然后试图把推车从闸机上方举过去,最终因为推车太重又放下。彷徨失措时,一个穿制服的老哥一句话不说的递给我他的交通卡。瞬间明白,他大概以为我想逃票于是想帮我付账。赶紧解释了一下自己已经付了钱、只是机器坏了被堵在站内了。之后我尝试从另一个闸机出来,一切顺利。老哥不judge,不废话,自掏腰包帮助一个无奈的老父亲,堪称及时雨。

3. 今天参加一个我常去的聚会,和往常一样大部分是日本人。在和日本朋友聊天时,我说自己喜欢中国古文的简洁和优雅。然后日本朋友说,日本高中会教很多中国古诗词,所以他们完全能get到「古汉语的优雅」这种感觉,另一个日本朋友还教了我「竹马之交」这个词。我大为震惊,没想到日本人对中国的文化有这么深的理解,这两国人民难道不应该像美国和加拿大一样,成为最友好的异国亲友吗?

4. 最近英语口语进步了,有个明显的标志,就是说前不用再过脑子。早先说英文之前扣扣搜搜琢磨半天,腹稿不打个两三米就不敢交流,现在张嘴就来。一方面是说话越来越不在乎语法错误、用词错误(估计还是错误满天飞)、语速也更快了,另一方面对自己单词量的运用更加熟悉,时不时还能从他人处学点新用法。谈话时遇到不懂的,就找机会主动打断,让对方解释一下,相当于随时查英英字典。

Tagged : / / /

剧变的2022年

2022年对我来说算得上是生活急剧变化的一年。

1月,我加入字节跳动,不错的职级、不错的薪水。但由于和整个公司的疯狂加班理念不同,坚决不妥协,最后在4月底协议走人。字节在钱方面并不小气,这是我对这家公司唯一的正面评价。

2月-4月,上海发生了史无前例的严厉封锁,爆发了大量的人道主义惨剧。而5月-6月,似乎是全国新冠封锁的一个短暂喘息,我也在6月出国,来到加拿大。之后,中国的形势愈发严峻,「封城」成为地方官员对于即将到来的10月份二十大的政治献礼,全国各地哀号遍野,甚至连出国都愈发艰难,一股「中国锁国」的气氛弥漫开来。本来计划短暂呆到9或10月,但是我和家人都很喜欢温哥华,加上一万公里以外的中国社会形势,让我不得不开始考虑长期呆在加拿大。

6月底、7月初决定申请加拿大的计算机硕士,备考了大概20多天,在7月31日考了雅思,幸运的达到了7分,之后开始匆匆忙忙的准备各种申请材料,连本科成绩单都是紧急找浙大重新开,又要找老师、同事们去写推荐信。本来计划申请2023春季入学的,但当我材料准备妥当的时候,申请季已经基本结束,所以Spring 2023全军覆没。

不放弃,重新来,准备Summer 2023。

8月20日,我的儿子谷云川(小名小虎)出生。人生的「兵荒马乱」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出生的第二天,孩子无法入睡,我就坐在病房的椅子上整夜抱着他,凌晨五六点护士过来问 「Did he sleep?」,我回答「Only in my arms.」,护士感叹「My god…」。之后的几个月也是如此,全家人精疲力尽的应对我们的第一个子嗣。我在照顾孩子、申请学校、研究移民政策、以及学习CS基础课四件事上耗尽心力,而后三件事只能依赖自己。

9月,我在天车(温哥华的地铁叫做Skytrain「天车」)上路过 Langara Station的时候,突然想起来这附近有个College叫做 Langara College,口碑甚好,于是当天晚上提交了对 Web&Application Development 专业的 Post-Graduate Diploma (国内叫研究生文凭,实际上和研究生无关,这是个本科后的职业教育)的申请,一天后就光速收到了Offer。这下全家人心里有了点底气,终于可以留下来了。9月20日小虎满月,一家人在我们租住的独立屋外拍了全家福。

10月,我太太也开始准备材料、申请学校。加拿大的研究生申请难度,冠绝全球,远远难于美、澳、欧等地。我由于接连受挫,感觉自己很有可能无法申请到Master,所以两个人双打看。这可能是最焦虑的一个月吧。不过好在儿子此时已经2个月大,我已经掌握了一些带娃方法,不再像之前那样即便在家里也要整夜抱着儿子了。

11月30日,小虎百岁当天,我一大早收到了第一个Master Offer,Laurentian University 的 Computational Science,学校位于安大略。8点多收到邮件提醒,然后查看申请后台发现被录取,先和岳母说我被录取了、以后可能会搬家到加拿大东边,然后叫醒太太,告知喜讯,全家都非常开心。是日,一家人一起吃了百岁蛋糕庆祝,反而小虎这主角只是在旁边懵懂的围观。

12月,继续申请学校。不过有了一个Master保底,就不再需要 Post-Graduate Diploma 了。这个月开始,生活的重心就从申请学校、研究移民政策,转移到照顾孩子上面。我有了更多的时间学习操作系统和 C 语言、玩游戏、看电影。生活稍微轻松了一些。

现在是温哥华时间的12月31日的凌晨,中国已经进入2022年的最后几个小时。我万万没想到,自己的2022年会这样过去。从无业2年的闲杂人等,到大厂工程师、而后成为叛将,再带家人出国、生子,又申请到了Master。如果穿越回2022年1月1日,把2022年12月31日的情况告诉当初的自己,恐怕1年前的自己都会觉得人生过于风驰电掣。

说起来,全家人一致认为,改变了我们命运、并最值得感谢的人,是儿子小虎。如果不是他,我们不会莫名出国,亦不会如此决绝的留在加拿大。他甚至在降生之前,就已经永久性的改变了我们全家人未来的轨迹。这个孩子,在我们眼中就是踩着七彩祥云、叼着奶嘴、拯救我们的盖世英雄。

明年,儿子会去上Day Care,我会去读Master,我们两个男人都会面临人生中的大挑战,而其他人则应该可以稍微悠闲一点。相比其他同龄孩子,小虎的身体异常强壮结实,所以我常常对他念叨,以后他要扛起保护家人的责任,甚至没准要保护更多人。

2023,我们都要重新生活了。

Tagged :

从开车到做茶叶蛋

从字节离职到现在,一个多月了,期间完成了不少事情:

  1. 基本完成了《剑指Offer》的六十多道算法题;
  2. 买了并完成15个小时的驾驶陪练;
  3. 和太太一起确定了去加拿大的若干细节;
  4. 写了cover letter,改了一个版本的简历(还需要另一个版本)
  5. 卖了几盒占地方的桌游,把漫威DBG大全套拍照挂二手;
这些大盒扩展,有些已经很难买到了

其中花费时间最多的应该是练车,15个小时是实打实的在开车学车,从前两次的害怕上路,到现在没什么恐惧感、甚至隐隐有点期待,这个变化过程也是非常出乎意料。开车曾是我最不感兴趣的事情之一,但现在有个小目标,就是要做一个「善于开车」而非仅仅「会开车」的人。

在学会开车之前,我对起步停车没什么概念,每次遇到网约车、出租车或熟人的刹车油门踩到底所带来的明显不良的乘坐体验,我都认为是由于平稳开车技术有一定门槛、大家并不容易掌握导致的。我太太很容易晕车,所以我在开车时就格外注意起步停车的细节、怠速的运用、路面状况的观察。最终得到一个结论——平稳的开车,并不是一件难事,但是一件需要「刻意注意」的事情。

想要平稳的停车和起步,核心有两点:1,对路面状况的预判;2,油门和刹车的使用方法。

第一点的要求就是注意力,老司机其实大多数能达到要求。

第二点,油门和刹车的使用方法刚好相反,平稳加速时,油门需要先浅踩一脚、然后轻轻收回,再加深(深度超过前次)、再收回,几次下来,加速曲线将非常平滑;平稳刹车时,要先深踩一脚刹车、再轻轻收回,然后减轻刹车深度(深度低于前次)、再收回。如此,可以做到无论加速还是刹车,都非常平稳。目前我大致能做到10次刹车里有2次乘客几乎无任何感觉、7次有非常轻微的顿挫感、1次由于与前车距离掌握不好出现明显顿挫。

由此,我得出一个结论:让乘客获得良好的乘车体验,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哪怕是我这样的新手也可以做到。

那么为什么大多数人都不愿意这么做呢?

说到这里,先提一提另一件类似的、让我有困惑的事情:为什么几乎所有早餐摊提供的茶叶蛋,都和水煮蛋没有任何区别?

这是另一个我存在良久的疑问。去年某日,我看了一个介绍如何做茶叶蛋的视频,于是从淘宝买来的预制料包,成功做成了几批茶叶蛋。之后,我想着要自己彻彻底底从头DIY,于是自己挑选了香料、生抽、碎红茶、无纺布袋,实现了料包的自制。其后的出品水平,确实远远好于预制料包。从此,我们家的早餐桌永远有香喷喷的新鲜茶叶蛋。

这件事也加重了我的疑问:做茶叶蛋的成本极低,流程也很简单,为什么几乎所有早餐摊都只是用酱油给熟鸡蛋上一点颜色、而不把茶叶蛋做的更好吃一点呢?

茶叶蛋和开车的问题,揉合到一起,形成了一个我内心的真正困惑:

为什么很多人对自己正在做的事情(甚至是工作)没有任何提高技艺的追求?

我现在的看法是,很多人缺乏好奇心,也缺乏远见,由于看不到技艺提升能带来什么短期利益,因此就没有任何动力了。大多数人其实是被困在短期利益的框架里,主动或被动的以「贪心算法」来指导人生。例如想要把茶叶蛋做好吃,起码要投入更多的采购香料费用、认真制作的精力成本,却不能得到一个明确的「明天你就能赚更多钱」的承诺,但也因为如此,更加无法赚到短期利益。

来到我自己身上,其实也有深刻的这种短期主义倾向,小到一日的工作安排、大到未来的人生道路,无时无刻不被短期利益所蒙蔽。以至于现在做所有的事情,都要问问自己,10年后的自己会因为现在所作所为而获益吗?

最后,晒一下前两天到货的暗源帝国之拳四人小队的手办,涂装不错,关节很多,可玩性很强。过几天还会到三个极限战士。

Tagged :

失败的城市

今年过年前夕,喉舌们到处烘托「原地过年」的气氛,我这个对过年地点毫无讲究的人当然乐得「原地过年」。说起来,我最喜欢的一个除夕之夜,是前两年和太太去泰国过年,两个人在曼谷一个小巷子里,安安静静的各自吃了一碟糯米饭,没有鞭炮声,没有刘德华唱恭喜你发财,就是一个平静而普通的夜晚。

但今年有点特殊,我已3年未回家,过不过年的无所谓,最重要的是见见家人和妹妹。所以,很快就做了个决定:在广东过年,但几天后回一趟天津老家,算是错峰出行,省钱省力。

这一趟回来,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整个滨海新区的经济,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衰败中。

回家的第二天一大早,我就早早起床买早点。

去买早餐的路上。最近因为「创卫」使得整个城市呈现一种少有的整洁,虽然这种整洁对我这个天津人来说,显得有点奇怪
神算子机关算尽,也没算出来经济形式倒逼店铺关门
曾经的小卖部,现在加上了高高的铁丝网,门框都封得严严实实,难道治安也变差了?
另一处小卖部,高三时,店主大姐曾经问我「为什么没报南开」,我说「分数不合适」
以前有很多摊位的「早点市场」,现在只剩下两三辆小车,而且都不卖煎饼果子
鸡蛋灌饼我没啥兴趣,来两套肉夹馍
等待肉夹馍的时候,看看旁边的「大饼夹一切」,天津人很喜欢这种彪悍粗犷的命名方式
北方的肉夹馍,和南方也颇为不同,味道相距甚远,肉汁更肥一点,但也更香
外面太冷,跑进一家板面店,里面居然还能做煎饼果子
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爱吃这种来自安徽的板面,高中时候被好朋友带入坑的

看了上面这些图,如果你没来过天津,恐怕很难相信这是滨海新区,曾经天津经济增长最快的区域,也是出现在国务院规划中的国家级经济区。

我和留守天津的朋友们聊天,大家都觉得,最近两年,经济明显不如过去——门店倒闭,餐饮萧条,各类行政限制非常多。例如上面我拍照的早餐摊位,曾经满满都是人,如今因为「创卫」而彻底解体。

这两天看大鹏的电影《吉祥如意》,里面描绘的东北农村也是我很熟悉的场景,经济也很萧条,但那时一种静态的、几十年如一日的萧条,并且即便经济萧条,整个区域依山傍水,人员出出进进,并不能算「衰败」。

东北农村一直有一种静态的「萧条感」

但滨海新区不是这样,滨海新区的每个居民凭借常识就能明显感知到经济的下滑,这是一种动态的「衰败」,一种持续的下跌。

如果说,东北农村尚可以几十年如一日的「萧条」下去,那么滨海新区绝无可能在未来几十年间持续「衰败」:因为衰败的终点是死亡,人、动植物、经济体,都不可能无限逼近死亡而不死亡,真正的终点迟早会来。「衰败」到极致,要么是人去楼空,要么是触底反弹,除非有某位大手笔在此地画个圈,否则再度崛起的概率几乎为零。

美国的五大湖附近传统工业区的 「Rusty Belt锈带」也曾经面临这样的问题,产业落后,人口迁出,就业不景气,直到现在仍没有妥善解决。当地的经济不行,但当地的人口却成了政治上的香饽饽,川普据此施行了自己选举的 MAGA (Make America Great Again)口号。毕竟,锈带炼钢工人的选票,和西岸码农的选票,一样值钱。

但是,滨海新区的居民,也有如同锈带工人一样的政治价值吗?

如果经济价值与政治价值都没有,那么,谁会来拯救这个凄风苦雨的地方呢?

希望老家人民,一切顺风。

Tagged : /

说说深圳和广州的区别

来广州1年了,在此之前从来没想过自己会去广州。至此,北京、深圳、广州,我已经都深度体验过(上海在大学时代曾经常去,但并没有过工作经历,就不算了),对几个城市有点发言权。

北京就不说了,是我最不喜欢的一线城市。在这里虽然收获了很多,但生活工作并不快乐。

今天重点讲一讲深圳和广州的区别。

我在深圳居住了6年,几年前将户口从天津迁移到深圳,所以你们能想象到我对这座城市有多深的感情。说实话,和国外的城市比,深圳差的地方还很多,但同样的,深圳好的地方,也是远超国内外的任何城市的。

深圳哪里好呢?天气好+有活力。

天气不必多说,深圳作为中国硅谷,四季如春,极端气候基本没有,气温常年保持在10℃-30℃之间,暖风和煦,空气清新,是国内一二线大城市中天气情况最好的。深圳靠海,因此无论是温度还是空气条件,都比100km以外的广州为佳。广州其实有点像「广东的北京」,有历史,有文化,有大量高校和繁忙的贸易,但空气一年四季浑浊,偶尔会出现极热或极冷的情况。从我工作的65楼望出去,总是一片灰蒙蒙。这一点,简直就是另一个北京或天津。

在天气上,广州市完败了。

在城市活力上,两个城市可能不相上下,但深圳年轻人更多,所以深圳的「冲劲」是明显更强的。举一个最能体现「深圳特色」的例子:

有一次我去华强北赛格逛街,乘手扶梯到2楼的时候,发现柜台档口的大爷大妈们,一边吃着方便面,一边亲手给电池贴「合格」标签,工作认真,勤劳不辍。

这是网图,大概是华强电子世界。这里曾经一个档口(就是一两米的小柜台)就能让你年入百万

这一画面,深刻印在我脑海里,因为这就是深圳:每个人都努力的活着,可能在做各种山寨产品、可能在灰色地带周旋、可能做着别人看不起的卑微工作,但努力,奋斗,用力的在这个城市扎根,其他人不在乎你的民族、肤色、籍贯,大家严格的执行纯粹市场化的游戏规则,像一支密密麻麻的蚂蚁军队。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华强北就是深圳。在这里,你见不到「闲人」。

广州则完全不是这样。我在广州认识几个本地人,都生活的非常悠闲,不愿意变成经济奴隶。这样想法当然没错,但也和深圳产生了明显的差距——即便是热情似火的年纪,广州年轻人似乎都更在乎早茶、娱乐,而不是今天芯片IC的市场价格有无涨跌。

如果是纯粹让我来挑选的话,我还是会选择去深圳。在深圳,每个人的平等是基于市场规则的——你的100块钱,和我的100块钱,没有任何区别,这是铁打的规矩。但在广州,并没有这样的规矩,广州和杭州类似,本地人和外地人有着明显不同的生活轨迹,将这个城市撕裂成两半。

除了天气和市场外,深圳广州的一大区别,就是饮食。

广州的餐饮水平,远远高于深圳。前几天我回深圳,下午在家突然嘴馋想吃一点糖水(广东这边的各类甜点小吃),于是在点评上找了半天才找到一家糖水店,跑过去吃了一口双皮奶,宛如吃了一口浆糊,心里第一反应就是「老板到底是不是广东人?这tm叫糖水?」。深圳几乎全城都是外来人口,故而湘菜、川菜、东北菜才是主流菜系,并且味道极为普通,各种网红店的味道往往是「地狱厨房」级别。但广州不同,尤以广东本地菜肴为主,我最喜欢的就是各种糖水店和茶餐厅,在下午三四点钟的时候,过去随便吃一份椰汁牛奶炖桃胶,或者点一份公司三明治,都是非常舒服的选择。

如果你选择深圳,那么你恐怕将会永久性的与「广式下午茶」这种人间最美妙的东西失之交臂了。这一点,是最让我伤心的。

总之,深圳和广州适合不同的人,对我来说,深圳更加合适。对其他人来说,如果衣食无忧又不想又太大压力,广州市不错的选择。顺便说一句,北京对任何人来说,都是极差的选择,没有之一。

Tagged : /

2020年我赚了多少钱

2020年,我只做了两件事,写公众号,以及和百度打官司。

公众号在上半年进展还可以,平均阅读可以做到三四千,动不动再来个1w+、3w+甚至10w+,然而下半年急转直下,到现在最近几篇文章平均只有1k+。

和百度的官司,是我数据转弱的直接原因。2020年8月8日,我收到北京互联网法院通知,百度因为我公众号的《百度才是中国互联网的最大毒瘤》一文起诉我侵犯名誉权并索赔50w,这个案子直到2020年12月28日才审结,贯穿5个月。虽然最后结果在预期中,但下半年一直操心这个案子,无心打理公众号,这可能是数据下滑的一个重要原因。

不过,好在广告商那边一直没有切断合作,从2020年3月至今,广告投放量很稳定,大致每个月广告收益在7k~9k之间,故而全年公众号收入约7万元。我和一些同行聊天时,同行说今年下半年他的广告价格在下跌,但我这边似乎一直正常,可能是因为我的定价本来也不高,对广告商来说即便降价也意义不大。

除公众号外,我投资收益有十几万,主要是纳斯达克100指数基金,以及微软和苹果的股票。前者我拿了挺久,而微软的股票则是在上半年美股连续熔断时候入的,苹果是在苹果股价大跌20%时候入手,二者的买入时机不错,因此保障了后续收益的基调。由于今年很多科技公司的整体业绩都不太行,加上纳斯达克100指数在新冠肺炎横行之前已经连破高点,故而表现不如微软苹果。纳斯达克这一先锋指数,在与美国科技顶级大蓝筹的对比之下,反而显得有些保守,甚至形成了一种浅度的风险对冲。

这二者加起来,一共20万,就是今年的整体收入情况。对于我在年初的目标来说,是无功无过的。如果以一名高级开发工程师的身份来计算沉没成本,显然第一年我在赔钱并且赔了不少钱,但我不会这样计算,因为我本来也不会继续写代码了。工作对于我来说,是一种束缚,自己创造产品、出售价值,这才是我应该做的事情。

对了,这一年里,我玩了很多游戏,例如在和百度纠缠期间,《士官长合集》承担了我突突突的愤怒情绪,《暗杀神》(一个卡牌桌游)电子版又消耗了我大量马桶时间。感谢这些游戏,在我低落的时候,让我能开心一点。

一年前,我的「新年」目标是什么呢?广告收入达到1w-1.5w(意味着平均阅读量在4k-5k),组建好新媒体团队,做短视频,写完《文科生学Python》这本书。

一个都没完成。

2021年,我也应该立新Flag了:

  1. 广告收入达到1.5w-2w。
  2. 找到1-2个非常合适的合作伙伴。
  3. to B业务应该达到盈亏平衡。
  4. 视频做到1w粉丝。

广告收入,要翻倍,原因是我在2021年可能会开新号,新号垂直于K12在线教育领域,这里用1年时间实现7k-8k的月收入,应该不会比古老湿这个号更难。

合作伙伴,可以是创始人,也可以是员工,脾气相投,互相尊重。这是对我最大的考验。

to B业务就是我刚才说的垂直于在线教育的新媒体,这里达到盈亏平衡,就是要收入覆盖掉工资、房租、水电网费,不要拖我的后腿。

视频做到1w粉丝,这个应该是一个不高不低的目标,我没做过视频,所以对这个数据量不太有把握。高起来,搞到10w、20w没准都可以,低起来,也许几百个粉就到头了。不过由于视频大多数有比较丰富的自然流量,而不像公众号那样「流量凝固」,所以我还是比较乐观的。毕竟,论学习速度,咱也没输过谁。

至于写书,我还没想好这件事。这可能是一件收益极高的事情,但真的要付出很多。

以现在这点收入,养活团队肯定是非常吃力的,所以如果发展的比较顺利,可能下半年就需要去到处跑一跑融资了。本来我对融资这件事,是比较抵触的,但最近花了2个早晨认真读完《闪电式扩张》这本书并做了笔记,理解了「烧钱」的市场逻辑,还是觉得该上杠杆就要上杠杆,毕竟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竞争激烈的市场就是这样不讲武德。

希望自己一年后,不要再来说「我一个目标都没实现」了。那样我会抽自己。

Tagged :

说说我的近况,兼介绍一款优秀的异形DBG卡牌游戏

上一次更新博客,大约是在半年前了。实际上这半年不仅仅是博客停更,我很多项目都终止了,例如公众号,例如 Python 网课。唯一不变的是,这半年在持续的买游戏和玩游戏,其中买游戏的速度还远远高于玩游戏……这就导致库存积压,却有大量游戏仅玩过一两次、甚至一次没玩过。

以及,最近申请离职了,裸辞,下周五是 last day。米筐是国内 FinTech(金融科技)行业的头部公司,无论技术还是理念,都明显强于其他竞争对手,从这样一家公司离职,略有遗憾,但又没有遗憾。我从 2016 年的编程小白入门,到参与米筐几乎所有重要项目和重要组件的开发,再到现在带领测试开发团队,一路走来可以给自己打满分了,就是重新来过一遍,也不太相信身为文科生的自己能做到更好。离职的原因很单纯,就是现在的工作已经无法给自己提供更多的挑战;在可见的一两年内,米筐测试团队恐怕没机会到达20人以上,那么对我来说,带这样一个小型团队,工作量过低,也不能施展和锻炼自己的管理能力。

好了,下面说一说游戏。 前两天,我阅读了 Reddit/boardgame 板块上一篇文章《Learning to enjoy what you’ve got》,大意是,桌游玩家有两种乐趣,一种通过不停买新游戏来获取新鲜感,另一种则通过深入理解已购游戏、研究新策略来获取智力挑战的快乐。我深以为然,而且认为后者的乐趣其实远高于前者,一款游戏最少也要玩两三遍才能体会到其中玄机。故此,我会降低购买游戏的频率乃至完全不再购入新游戏,充分享受家里堆积的大小游戏。

今天,就会向各位介绍一款我购买已久、非常著名的牌库构筑式游戏——《Legendary: Encounters Alien》。 Legendary 是一个牌库构筑游戏(Deck-Building Game,简称 DBG)系列,其中最知名的是《Legendary: Marvel》,一款玩家扮演漫威英雄击败洛基、末日博士等等著名反派的 DBG,在 BGG 上的排名 138名、主题游戏类排名 45 名,已经可以算得上是佼佼者,在全球桌游爱好者之中享誉非凡。

View post on imgur.com

然而《Legendary: Encounters Alien》虽然名气略逊,但其 BGG 排名居然更加优秀,总排名 92 名,主题游戏类排名 21 名!而能够进入 BGG 前 100 名的游戏,都是『神作』! 《Legendary: Encounters Alien》(以下简称异形 DBG )可以由玩家挑选扮演若干《异形》系列电影中的角色,然后按照电影剧情一点点完成任务进而通关。整个游戏过程非常流畅,策略感十足,代入感超强。在游戏过程中,玩家就像重现了《异形》四部曲的关键情节。 (我使用了十几年的网络昵称「Alien」就来自于《异形》系列电影,看过无数遍)

View post on imgur.com

2016年,异形 DBG 推出了第一个大扩《Legendary: Encounters Alien Expansion》。这个大扩新增了两个剧情(共六个任务)、若干新的角色牌和异形牌,而最大的特点则是增加了「女王」模式!在该模式下,1个玩家扮演异形女王,对抗其他所有玩家。虽然在异形 DBG 基础包中,也有类似 PvP 的模式,甚至异形 DBG 还可以与同系列的铁血战士 DBG 进行联动,但其本质终归是合作游戏,强行改造为对抗游戏难免使游戏风味略有丧失。这个大扩则将对抗模式正式发展到一个全新层次,甚至给「女王」玩家提供了一张鼠标垫材质的牌垫,诚意十足!
然而一切并未结束。随着《普罗米修斯》和《异形:契约》的相继上映,异形宇宙的世界观逐渐成型,原有的四部曲已经显得颇为单薄,而异形 DBG 同样需要在剧情、游戏玩法、乃至风味上更上层楼。 在 2019 年 3 月的美国 GAMA Trade Show(游戏制造商贸易展)上,异形 DBG 的出版公司 Upper Deck 向大家展示了一张 2019 年路线图,图中明确标明了在 2019 年第三季度将会发行一个异形 DBG 系列新扩展《Legendary: Alien Covenant Expansion》!根据目前已有资料,该扩展很有可能是一个小扩,而它也有可能成为异形 DBG 系列的第一个小扩(漫威 DBG 的大扩小扩我已经数不过来了……) !

我这两天已经通过亚马逊海外淘,购入了「女王」扩展,在 Q3 势必要入一套「契约」扩展了。到时候,会再发一次新扩展的介绍。 下面是一些我在玩异形 DBG 基础包时候的照片。

View post on imgur.com


Tagged : / /